看了3遍《道德经》,我决定重养自己一遍
.jpg)
尼采说:“老子思想的集大成——《道德经》,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,满载宝藏,放下汲桶,唾手可得。” 作为万经之首, 《道德经》 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,也是老子多年思考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。 记得年少时,第一次读到此书,理解不了晦涩深奥的古文警句,草草翻过便抛之脑后。 步入大学后,第二次拿起它,恍然悟得了几分人生道理,从字句间看出一些处世之道。 等到有了一定年纪和阅历,机缘巧合之下,翻看了帛书版的《道德经》,便如无师自通般领会了其中深意,掌握了经营好人生的秘诀。 三读《道德经》,我的身心由内而外地得到了滋养,每读一次都有更深刻的感悟。 如果你也走过半生,依旧对生活满怀困惑,对未来无所适从,那你不妨去读读《道德经》。 汲取前人智慧,重养自己一遍,相信你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。 【感悟】 《道德经》里,老子认为,一个人的见识,决定了认知的高低。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,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万物,人就有了持续进步的可能。 如果一个人固步自封,便会见识浅薄、观念局限,认知水平也随之停滞不前。 只有绕出思维的死胡同,吸纳外界的新事物,才能拔高自己的认知层次。 曾国藩一生起点极低,但抵达的高度却是常人无法企及的。 梁启超先生赞其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,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”。 但实际上,曾国藩早年仕途坎坷,前途渺茫,也得不到贵人赏识。 因为他待人做事的态度过于刚强,得罪了很多人,却又始终觉得自己有理。 后来他读的书多了,见的人也多了,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。 于是,他不再封闭内心,而是苦心研读为人处世之书,积极听取他人建议。 随着思维和眼界的不断调整,他在待人处事上愈发游刃有余。 渐渐地,他不仅结下了好人缘,也处理了朝中诸多难事,得到十年七迁的嘉奖。 苏格拉底说:“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一无所知。”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,想法越单一,往往越固执,听不进任何有效建议。 他们整天疲于奔命,只知埋头看脚下的路,不愿去接纳新鲜事物。 他们掌握一些粗浅道理,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,对世界妄加判断。 而想要提升认知水平,就要打破自身的局限,多读书,多见识,多思考。 读过万卷书,行过万里路,不断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层联系。 你会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,获取更高层次的智慧。 【感悟】 老子认为,圣人都非常重视小事,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。 诸葛亮也曾说过:“大事起于难,小事起于易。” 古往今来,那些真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