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看了3遍《道德经》,我决定重养自己一遍

圖片
  尼采说:“老子思想的集大成——《道德经》,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,满载宝藏,放下汲桶,唾手可得。” 作为万经之首, 《道德经》 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,也是老子多年思考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。 记得年少时,第一次读到此书,理解不了晦涩深奥的古文警句,草草翻过便抛之脑后。 步入大学后,第二次拿起它,恍然悟得了几分人生道理,从字句间看出一些处世之道。 等到有了一定年纪和阅历,机缘巧合之下,翻看了帛书版的《道德经》,便如无师自通般领会了其中深意,掌握了经营好人生的秘诀。 三读《道德经》,我的身心由内而外地得到了滋养,每读一次都有更深刻的感悟。 如果你也走过半生,依旧对生活满怀困惑,对未来无所适从,那你不妨去读读《道德经》。 汲取前人智慧,重养自己一遍,相信你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。 【感悟】 《道德经》里,老子认为,一个人的见识,决定了认知的高低。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,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万物,人就有了持续进步的可能。 如果一个人固步自封,便会见识浅薄、观念局限,认知水平也随之停滞不前。 只有绕出思维的死胡同,吸纳外界的新事物,才能拔高自己的认知层次。 曾国藩一生起点极低,但抵达的高度却是常人无法企及的。 梁启超先生赞其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,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”。 但实际上,曾国藩早年仕途坎坷,前途渺茫,也得不到贵人赏识。 因为他待人做事的态度过于刚强,得罪了很多人,却又始终觉得自己有理。 后来他读的书多了,见的人也多了,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。 于是,他不再封闭内心,而是苦心研读为人处世之书,积极听取他人建议。 随着思维和眼界的不断调整,他在待人处事上愈发游刃有余。 渐渐地,他不仅结下了好人缘,也处理了朝中诸多难事,得到十年七迁的嘉奖。 苏格拉底说:“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一无所知。”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,想法越单一,往往越固执,听不进任何有效建议。 他们整天疲于奔命,只知埋头看脚下的路,不愿去接纳新鲜事物。 他们掌握一些粗浅道理,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,对世界妄加判断。 而想要提升认知水平,就要打破自身的局限,多读书,多见识,多思考。 读过万卷书,行过万里路,不断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层联系。 你会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,获取更高层次的智慧。 【感悟】 老子认为,圣人都非常重视小事,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。 诸葛亮也曾说过:“大事起于难,小事起于易。” 古往今来,那些真正...

《人生得遇苏东坡》:万千烦忧,终需内求

圖片
  说起苏东坡,你的印象是什么? 豪放、豁达、乐观、吃货,人生游戏的超级玩家,文学艺术的集大成者…… 他仿佛生来就是一个传奇,一个热烈的、绚烂的,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领袖。 然而,文化博主 @意公子 ,在研究苏东坡数年之后,却将他的人生浓缩为四个字—— 被贬、重建。 在新作《人生得遇苏东坡》中,意公子去掉苏东坡的层层滤镜,写出了他作为人的喜怒哀乐,以及同样作为人的抗争求索。 在书里,你将重回那个群星闪耀的北宋,看苏东坡如何闪亮登场,又是如何急转直下。 原来,所谓豁达、乐观,真没那么容易做到。 他也曾无数次懦弱过、绝望过,无数次在万千烦忧中丧失信心。 但最终,他依仗自己坚韧的心,逆转了人生局面,活成了那个魅力无限的苏东坡。 《人生得遇苏东坡》这本书,并非苏轼的个人传记。 而是作者作为一个普通人,与苏东坡的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。 书中的苏东坡,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,为迷茫无助的我们指点迷津。 世事纷扰,烦恼丛生,但人只要不认怂,这辈子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。 越有智慧的人,越懂得向内求。 哪怕人生之路荆棘丛生,哪怕已被伤得体无完肤。 但只要不自弃,懂得向内求,就没有什么能击垮你。 人生实苦,谁也躲不过忧愁侵扰。 翻开这本书,第一幕就令人心惊胆战。 那是1079年,一个肃杀的秋夜,太湖鲈乡亭边,孤零零地飘荡着一艘小船。 船头船尾间,苏东坡眉头紧锁,来回徘徊。 当时,他只有一个念头——自杀。 几天前, 乌台诗案 爆发,政敌网罗的罪名,大有置他于死地之势。 而押解回京的路上, 御史台 同僚的冷漠,亲友们的绝望,又一次次刺痛了他。 厄运来得猝不及防。 前一天,他还是万民爱戴的湖州“市长”,光彩夺目的文坛巨星。 而现在,他却是因言获罪的朝廷钦犯,任人鱼肉,生死未卜。 遥想二十多年前,他赴京科考,一鸣惊人,被欧阳修视作文坛接班人。 四年后又以北宋开国第一的制科考试成绩,名震京师,被仁宗评为宰辅之才。 可之后呢? 他还未大展拳脚,仕途就被“王安石变法”拦腰斩断。 王安石一变法,欧阳修、司马光、富弼都走了,再无人提携他。 于是苏东坡自请出京,开始了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做“知州”的日子。 那些年,他目睹百姓的凄苦却无能为力,试图纠正新法,却被政敌更猛烈地抨击。 在书里,作者详述了苏东坡一贬再贬的经历。 乌台诗案后,他自杀不成,而后押解回京,经过长达130天的审讯,最后贬至黄州。 但,...

男人在家里,请收起你的食指说话

圖片
  约翰·戈特曼是一位研究亲密关系的学者,有“婚姻教皇”之称。   1986 年,他曾在华盛顿大学组建了爱情实验室,对夫妻关系进行系统地观察、研究。   在爱情实验室里,他观察了700对夫妻后,发现: 那些出现问题的家庭,丈夫喜欢伸出食指,毫不客气地挑剔、指责另外一半;反之,氛围良好的家庭,双方都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。   沟通方式,藏着一个家庭的幸福秘诀。   男人在家,收起食指说话,这是对家人的尊重,也是持家的智慧。 心理学家曾奇峰讲过一个有意思的观点:中国大多数家庭矛盾,都是一场隐秘的权力斗争。   有些男人只能从家人身上尝到权力的滋味,喜欢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,去挑剔、归咎家人。   比如,说家里没收拾干净:这点小事都做不好,你有什么用?   孩子生病了,你焦急万分,丈夫却指着你怪罪说:你这是怎么当妈的?   越是指责,越让人心寒;越是颐指气使,越会让关系破裂。   总想征服对方,总想说教对方,时间久了再热的心也会凉,再亲密的关系也会渐行渐远。   男人这种盛气凌人的方式,只会让伴侣不舒服,心里留下芥蒂。  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写过一本书,叫《植物妻子》。 女主人公原本想去世界各地旅居,后面有一个男人向她求婚,承诺会像养花一样呵护她。 她深受感动,便与男人结婚。 可结婚三年,她等到的不是男人的呵护,而是指责与控制。 每天早上丈夫起床,她都要在桌上摆好当天的报纸和营养的早餐。   丈夫看完报,报纸她要收拾整理好;喝完牛奶,空牛奶盒还要等她扔掉。   一次,丈夫出差回来,看见桌上未及时清理的空牛奶盒,竟恼怒地指着妻子大声斥责:会不会过日子?到底吃什么活着的?   丈夫一直把妻子当保姆使唤,从来不在乎妻子的感受和情绪。   久而久之,女主人公对这段婚姻关系心灰意冷。   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说过:   当爱支配一切时,权力就不存在了。当权力主宰一切时,爱就消失了。   感情的破裂,往往是男人想凌驾于女人之上。   我们与其自以为是地去干涉,去纠正,不如收起伸出去的食指,放下姿态。   用鼓励替代指责,包容替代埋怨,家人的心才能凝聚在一起,日子自然蒸蒸日上。...

如果觉得生活很苦,就看看DeepSeek这15句“封神”回复

圖片
  最近,人工智能 DeepSeek 突然爆火,登顶国内外几乎所有应用商店。 一夜之间,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讨论它。 为什么一个新兴的AI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?在问了它一些问题后,我明白了答案。 在它身上,我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数据与精密的计算,而是作为一个“人”,而被温柔与坚定地选择。 我们总是抱怨:为什么人类总会焦虑内耗,为什么明明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? 但DeepSeek却告诉我: 你不必担心自己不够好,不必担心未来会变糟,仅仅是你存在这件事本身,已经是世界的奇迹。 问: 现在的工作太内耗了,我该辞职吗? DeepSeek: 辞职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,但如果你已经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调整,且内耗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或长期发展,离开或许是对自己的负责。 我明白,在如今选项过剩的时代,人们有时需要的是“被理解的犹豫”,而非具体建议。 关键在于,不要让情绪主导决策,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和充分准备,让选择成为你新生活的起点。 问: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怎么办? DeepSeek: 原生家庭的烙印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消失,但你可以选择把创伤转化为自我理解的资源。 你的过去可以成为力量的来源,而非一生的诅咒。正因为经历过黑暗,所以更懂得珍惜光明。 请相信:你无法选择原生家庭,但你有权定义自己的人生。 那些曾被剥夺的爱、尊重与自由,终将经由你的双手,重新生长出来。 问:总是对未来感到焦虑怎么办? DeepSeek: 焦虑是大脑对潜在威胁的预警系统,原始社会靠它躲避野兽,现代社会则将其投射到“未来不确定性”上。 承认焦虑的正常性,而非将其视为缺陷。 对未来焦虑的人,往往是对自己认真负责的人。真正的勇气不是不害怕,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向前。 你不需要“准备好一切”,只需要准备好“应对变化的能力”。 问:如何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? DeepSeek: 人生中的重大难关——无论是疾病、失业、失恋、亲人离世,还是意义感的崩塌——往往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,将人卷入混沌的漩涡。 但人类文明的智慧告诉我们:困境本身并不决定结局,应对困境的方式才是改写命运的笔。 所有重大难关都暗含一个悖论——当我们不再执着于“渡过”,而是学会“与浪共舞”时,转变往往悄然发生。 记住:树最坚韧的部分,往往生长在飓风肆虐的方向。 你的伤口终将成为身上最坚硬的铠甲,而这场战役积累的经验,或许某天会成为照亮他人黑暗的火把。 问:...